导读: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电诈)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成为跨国犯罪的重要形式。据界面新闻报道,2023年全球电诈损失高达389.5亿美元,其中海...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电诈)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成为跨国犯罪的重要形式。据界面新闻报道,2023年全球电诈损失高达389.5亿美元,其中海外华人和留学生成为重点目标。电诈团伙利用信息泄露、心理博弈等手段,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打击和经济诈骗,甚至导致一些受害者陷入绝望。
以留学生小茜为例,她在香港大学攻读直博项目时,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诈骗。诈骗者冒充入境处工作人员,声称她的信息被泄露,并涉及洗钱活动。在长达一个月的“精神折磨”中,小茜被要求24小时接受监控,每隔三小时汇报行踪。诈骗者还通过伪造的“公安”背景和逼真的“审讯”过程,逐步获取她的信任。最终,小茜在对方的诱导下,转走了银行卡中的150万元港币。
这种诈骗手段并非个例。在澳洲生活的华人Lynn也遭遇了类似的骗局,被诈骗5万元澳币。诈骗团伙通过冒充公检法人员,利用受害者对公权力的信任,以及对家人的担忧,实施诈骗。他们还会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诈骗剧本,如针对留学生、新移民等群体。
电诈的跨国性质使得追责和追回损失极为困难。由于犯罪团伙多藏身于东南亚、迪拜等地区,执法权和管辖权的争议导致调查和惩治工作难以推进。受害者在追回损失时,往往面临高昂的法律成本和繁琐的程序。
为何高学历者也屡屡被骗?反诈民警陈国平指出,电诈与知识水平无关,而是利用人性弱点和心理状态进行精准攻击。留学生和年轻人群体因社会经验不足,更容易陷入诈骗团伙设计的“心理战”。受害者在诈骗过程中往往被孤立,失去判断能力,最终陷入诈骗陷阱。
面对电诈的威胁,专家建议,公众应提高警惕,避免在陌生环境下透露个人信息。一旦遭遇诈骗,应立即联系官方机构,避免在线上配合诈骗分子。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电诈的宣传和教育,帮助更多人识破诈骗手段,避免陷入陷阱。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