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妈妈总是有有办法》有感
读《妈妈总是有有办法》有感
最近看了张丹丹的一本育儿书《妈妈总是有办法》,思考了很多。这是本书汇集9大妈妈们最关心的主题,48项高频早教核心问题的深度解决方案,给妈妈们经过验证的有效经验和实用方法,并且为妈妈们提供自我解决问题的路径。张丹丹在书中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育儿专家。结合看到的听到的,找到一种最适合孩子的方法,不要盲从,不要强搬。
前几天还因为忍不住吼了孩子而自责,看了这本书感觉自己确实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常妈妈们会在一起讨论育儿的问题,“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说他听不见啊!”一位妈妈在聊起孩子教育问题时也在抱怨。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你心平气和地催促孩子洗漱、睡觉、上学、写作业......费尽口舌,孩子往往无动于衷,唯有疾声厉色,孩子才磨磨蹭蹭地动起来。这种互动模式,在很多家庭里都很常见,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琐事中身心疲惫。这让我们家长不禁思考:“为什么我只能用怒火才能让孩子配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用吼,孩子还愿意配合你呢?通过阅读很多相关的育儿书,找到了三个方法:
1.善用肢体语言,保证孩子看着你的眼睛再说话。
对于听知觉有问题的孩子,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听觉注意能力。比如可以多让孩子认真听某种声音,听一听,辨一辨,还可以和孩子玩玩听觉注意训练的小游戏。同时家长要善用肢体语言,在表达之前,要保证孩子的注意力在你身上。不妨轻拍他的肩膀,等到孩子看着你的眼睛,再与他说话。这样的举动让孩子无法逃避你的话,提升亲子之间的沟通效率。
2.你要守住底线,孩子才会有纪律。
家长们都知道,只要孩子遵守规矩,教育就会变得简单很多。问题是规矩太难贯彻执行了。其实,规矩能不能立起来,全看父母是否能从最开始守住底线不动摇。拿孩子睡觉的问题来说,到了时间,我们就可以做入睡准备,关掉电视,拿走手机,洗漱完就躺下。如果孩子哭闹,你也不要焦虑,随他哭一会,你只用陪在他身边,甚至可以抱抱他:“我知道你还想玩,你想哭就哭吧。但是到了点就该睡觉,这是这是我们定下的规矩,哭也不能改变。”只要你一开始能坚持执行,时间久了,不用你提醒,他就知道该睡觉了。慢慢你会发现:当你坚守自己的底线,你也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既然说清楚了规则,就不会改变,他便不会再耍赖。这种规矩早早坚持是最好的,否则,越晚父母就越心累。
3.调整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跟你合作。
想让孩子听我们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合作。所以表达的方式和语气很重要,如果你的表达多一些温度,效果出人意料。简单来说,多用陈述性的表达,描述看见的事实或者问题,并提供合适的建议,你越是平和、坚定,孩子可能越愿意与你合作。
举例来讲:
孩子玩完积木不收拾,比起:
“你每次都是这样给我添麻烦!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们可以简简单单地用一个词提醒孩子:“你的积木!”
或者提供一个选择:
“积木乱放容易弄丢,你可以把它们放进盒子里,或者堆成型放在架子上。”
再或者描述你的感受:
“我刚刚整理完客厅,看到积木又把这弄乱了,妈妈很难受。”
总之,育儿遇到问题时,不要总是沉浸于自己的愤怒之中,把孩子变成我们的敌人,而是应该以合作的心态共同解决问题。亲子之间的沟通品质决定了亲子关系的品质,特别是说话的语气。吼叫总归不是最佳的沟通方式,只有方法对了,你的话,孩子才能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