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导入学习。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讲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请学生思考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二、自主学习,自主交流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解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部分认真阅读,画出相关语句,运用以前学过的理解人物的方法,结合查阅的资料,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三、多元关联,体会品质
1.聚焦“局势危急,父亲坚持留京工作”部分。(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出示关键语句)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1)关注对话,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人物品质。
(2)指导朗读。(出示关键语句)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3)关注语言,引导学生在关联资料中体会人物品质。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统整,在关注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聚焦“父亲被捕”部分。
关注李大钊的行为,引导学生在整合对比中体会人物品质。
3.聚焦“法庭受审”部分。
(1)指名朗读“法庭受审”这部分内容。(出示)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引导学生关联外貌与神态,在联想与想象中体会李大钊的坚贞不屈和慈爱。
(3)引导学生关联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指导朗读。
(5)引导学生关联外貌对比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同学找到描写李大钊平时外貌的文字了吗?老师查到了一段,是鲁迅先生对李大钊的外貌描写,大家联系着读读,有什么发现?”(出示)
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椭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胡子、蓝布袍、黑马褂。(鲁迅)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李星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关注人物外貌描写的基础上,根据语言材料,联系自身的经验,多角度展开相关联想和想象,在深入理解语言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和认知。】
(6)再次指导学生朗读。(出示)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7)引导学生关注“法庭审讯”部分,体会李大钊的斗争精神和复杂情感。
除了对“我们”的保护,从父亲的语言中还读出了什么?父亲的哪个举动最让你印象深刻?从这最后的一望中你读出了什么?
4.探寻革命者内心的力量,整合文本导读,深化理解,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