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曾几次听过华应龙老师的数学课,再读他的课堂实录,更感到他的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这本书展示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与评价。看了这些课,让我对练习课有了新的认。练习课的价值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一节练习课肯定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可是,衡量一节练习课的质量就是看练习题的数量吗?华老师说: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在一定题量的基础上,关键看思维的含量,看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华老师的“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把这种价值取向,用一句“千金难买回头看”传达给学生。他把教科书上的一个数学游戏-“神奇的495”变成了一节多位数减法练习课。练习课,特别是计算练习课,是很难上出精彩的。华老师这节练习课却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首先,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了一个好问题——旅行箱设什么密码好?即使把它忘了,也能很快地找到它!创设这个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出数字黑洞”游戏,不仅开发了这个游戏的应用价值,而且制造了悬念,使后续的计算变成学生自发的需要。
其次,这节练习课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不见老师出练习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高度尊重与鼓励。根据游戏规则,题由学生自己出,自己算;不论出什么题,只要计算正确,都只有一个归宿。“数字黑洞”的神奇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和内驱力。
第三,计算练习课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数字模式与数字关系,发展数感。比如,回头看看一系列算式计算的结果,发现差的十位数字都是9;进而要追究被减数与减数之间的数字关系,方能破解迷津,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字的直觉与洞察力。在华老师的课中我们看到,枯燥的数字在他的课堂中变得灵动。
再看华老师的“我会用计算器吗”教学实录,看到这个课题,我就想看看华老师怎样把这么简单的问题,讲出彩。但看了课堂实录,我却不安了:我不知道计算器还有科学型与算术型之分,能算会吗?遇上混合运算,我只会一步一步地把计算器算得的得数记下,面对计算器上的M+、MR键视而不见,能算会吗?
“我唯一知道的便是我的无知”,我想,走出课堂的学生一定和我一样对手中的计算器会怀有更多的好奇和探究的冲动,因为真的是“学无止境”啊!
课上教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的三道题中特意安排了56÷8,但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讲应该口算而无须用计算器,而是先让学生自主计算而在交流时教师只是轻轻地问了一声:第二道题有用计算器的吗?当学生回答“用了”、“没用”时,教师也没有急着评价优劣,而只是说“哦,没用,也有人用的”。看似简单重复的一句话,却能引起学生思考:这么简单的题还需要用计算器吗?当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再一次遇到简单的2×5时,教师同样问了一声:用计算器了吗?学生众口一词—“没有”。无疑,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已成为学生的共识。
华老师的课不仅在于它能够用计算器计算复杂的运算,重要的是借助它学生可以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探索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规律。课堂中那些有趣的规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而学生们精彩的想法和发言更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在这些探索活动中,使用计算器的目的不是计算,而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索,通过对结果的猜想、尝试、观察、归纳、验证,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这节课还渗透了华老师对“计算器价值”的另一个深刻思考—使用计算器,并不意味着淘汰传统的笔算。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够决定什么时候需要计算器,能够选择使用估算、心算、笔算、计算器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并且判断答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能力。虽然机器代替了大量计算,但对机器的使用者来说,聪明地设计合理的算法和解释结果将变得很重要。华老师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了“我们需要根据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的意识。如果一个近似答案就足够了,那么就应该进行估算。如果需要精确答案,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程序。许多问题通过心算就可以解决;有些计算不太复杂,就应该利用笔算解决;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应该使用计算器。
在这节课上,我们享受着学生的火热创造和华老师的冷静思考。在整节课上,华老师改变了以往计算器教学中“照说明书宣科”的现象,既教了计算器的使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读华老师的书,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的一句话“我就是数学”,在他的数学课堂中他真的就是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