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校一点通>初中语文 >   正文

观《揠苗助长》有感

导读:

观《揠苗助长》有感


今天听了二一班老师的《揠苗助长》,有很多收获。其优点不在这里赘述。仅谈两点不同的看法。

一、 关于板书

如下图所示,老师的板书比较简单,开篇板书课题,中间读文领悟之时教学“筋、疲”两字的书写,最后总结寓言所含道理。

应该说,老师的板书字迹规范,并且做到了简明扼要,能够起到对本节课核心知识点的总结作用。

但我觉得这个板书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即把写字和理解的内容排布在一起了。

仔细审视就会发现,“筋、疲”两个要求会写的字,和课题以及寓意之间不存在很强的逻辑关系,它们只是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种田人在拔苗时的动作,也可以说是编者纯为增加文采的添油加醋之举(见下图小古文原文即知)。而且老师在板书时也没有就这样的安排作意义上的梳理和总结。那就是只是“随机”在一起了。

我个人认为,最好是把两个生字放在黑板的右边(另一块黑板上),这样的话,一眼看去就知道,左边是文本意义,右边是生字任务,更清晰明了,且使板书有了主次之分。

二、关于小古文的拓展

本节课老师别具匠心,在理解完文本之后,设计了拓展阅读课文的原文,即一篇小古文。课堂上,老师先是示范读一遍,接着领读一遍,然后让孩子们齐读。可是孩子们读得明显不理想,于是又领读了一遍,再次齐读。读完之后,老师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鼓励孩子们积极去探寻小古文的韵味。此环节就此结束,用时大约4分钟左右。

用心观察会发现,在这个环节,老师只是引导了学生去读,但没有提出任何关于读的要求。是要读准字音呢,还是要读准节奏,还是要读懂意思,和课文对比印证?可能老师只是想单纯的把小古文介绍给孩子,除此目的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要求。但是,对于从未接触过小古文的二年级孩子来讲,即是观感上很不习惯的竖排版,又有“闵、芒、谓、趋、槁”等难读难理解的生字(还不带注音),老师的这个引入,并没有达到激发学生了解小古文的兴趣,反倒有了“揠苗助长”之嫌。

标签:
内容